优秀的孩子似乎都有相似的特质:他们自律、上进,充满自驱力。然而,那些表现不佳的孩子却各有各的问题,有的厌学,有的懒惰,有的不愿动笔,甚至与父母发生冲突。
为何有的孩子让父母省心无忧,而有的孩子却让父母耗尽心力?
我认为,孩子如同一张白纸,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轨迹。
仔细观察那些厌学、懒惰、不愿完成作业的孩子,往往有着事事包办的父母,总是替他们解决一切问题。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为他们准备好一切。在孩子还未感到饥饿时,食物已经送到嘴边;在孩子还未口渴时,水杯已经递到面前。
这些父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深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或不便。因为害怕孩子吃苦受委屈,他们对孩子的需要无所不应,成为360度无死角的保姆和管家。
孩子被过度保护,养育得过于精细,直到青春期问题开始显现。
由于长期被父母包办一切,孩子变得特别懒惰,几乎什么都不会做。他们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天指挥父母为他们做事。
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便会对父母恶语相向。诸如“你不给我拿东西,我就不吃饭/喝水”、“这点小事都不帮我做,你不爱我”、“你怎么这么懒”等刻薄话语便脱口而出。
父母将孩子养育成这样,实在令人痛心。即使他们在99%的情况下都做得完美尽心,那1%的疏忽便会引发孩子的强烈不满和埋怨。
这些“白眼狼”式的孩子既不努力学习,也懒得动手,还眼高手低,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父母。
父母深感痛心和力不从心,觉得自己养了一个不争气的孩子,孩子总是以不上学、不写作业来要挟父母。
这样的孩子确实让人生气。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造成孩子现状的究竟是谁?
我们需要自我反省:为什么非要对孩子关注到无微不至的地步?为什么孩子已经十几岁了,我们还像对待三岁小孩一样包办一切?
为什么连洗脸刷牙这样的基础事情都要替孩子做?为什么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不忍心拒绝,全部答应?
又是谁将孩子呵护到十几岁都没有洗过一次衣服、扫过一次地、洗过一次碗、做过任何家务?
父母一次次的包办剥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过度的精细照顾让孩子越来越懒、越来越浮躁。
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导致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渴望独立自由时,却又无法摆脱“巨婴”的身份和能力。
于是出现了叛逆的现象:既依赖父母,又想挣脱;心高气傲,却又眼高手低。
遇到学习困难就退缩,碰到要吃苦的事情就逃避,只想享受和待在舒适区。
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孩子一直是家庭中的小公主或小王子。一旦走出家门,进入更具竞争性的初中和高中,他们不再是焦点。
面对更强大的对手和更多的困难,他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吃更多苦才能适应新阶段的挑战。
这时,许多孩子无法承受努力的辛苦,也无法接受心理落差,更难以面对自己并非想象中那么优秀的事实。
在前十几年中,父母制造的幻想遮蔽了现实,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永远是王者。
父母的过度保护和呵护,总以为付出了那么多,孩子理所当然会很优秀、很厉害、很懂事。
但养育过程和方法的错误,又怎可能带来正确的结果呢?
父母在埋怨孩子走歪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模式中的缺陷?
所谓的叛逆和厌学,只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反噬。
如果父母能早些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和努力,经历过阵痛后,孩子早已蜕变。
遗憾的是,父母一直不愿放手,狠不下心不管,导致情况越来越糟。纠正错误的方法,中止错误的行为,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一次考验。
父母需要学会放手和少干预,如何做到是他们的修行;而孩子则需要独立和自我承担,这是一场痛与成长的体验。
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