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十年”期间被强加于身的种种耀眼光环,还是“十年”后接踵而至的指责与批评,“样板戏”所引发的审美变迁,都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历史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以更为理性、冷静的视角审视和评价“样板戏”,逐渐剔除了人为附加的情感色彩,逼近了其艺术本质的真实面貌。实事求是地讲,“样板戏”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剧目本身,而在于对其“样板”地位的过度强调与定位。
洪子诚深刻指出:“样板戏”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文化生产与权力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回溯至30年代初的苏区和40年代的延安等地,文艺便已开始作为政治机构推动社会变革、构建新意义体系的重要工具。这种权力机构与文艺生产的关系,在“样板戏”时期表现得更为直接且严密。
在打造“样板”的过程中,“样板戏”往往选择具有高度知名度的文本,一方面删减、修改那些可能削弱政治伦理观念“纯粹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则充分利用传统文艺样式(尤其是京剧)的程式化特征,在脸谱化的人物设计和人物关系中,将观念符号化。
因此,作为“形式的意识形态”,“样板戏”实质上成为了一种“缺失身体的戏剧”。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首要确认的具体事实便是这些个人,以及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然而,在革命样板戏中,个人的情感却被彻底忽略了。
再谈谈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经典京剧与电影作品,1958年上海京剧院演出的京剧《智取威虎山》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1966年沈金波饰演的少剑波与童祥苓饰演的杨子荣,更是成为了不可磨灭的经典形象,被列入八部京剧样板戏剧目之中。1970年,谢铁骊导演将这一经典搬上银幕,而1960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林海雪原》,同样是由《林海雪原》改编,刘沛然执导,王润身、张勇手等人主演,亦成为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直至2014年,徐克导演的3D版《智取威虎山》横空出世,该片在人物塑造、剧情设置等方面,实现了从红色经典向现代类型大片的跨越,尽管也面临类型片固有的局限,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徐克对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推崇备至,他说:对样板戏批判的人确实不少,但是超越它的,一个都没有!
下文将深入对比分析1970年京剧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1960年电影《林海雪原》与2014年3D电影《智取威虎山》三个版本,探索其各自的魅力与异同。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当战斗陷入困境时,一只大雕横空出世,以它那超然物外的视角俯瞰战场,为影片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独特的色彩。这只被视为座山雕“萌宠”的大雕,贯穿全片,其3D效果尤为震撼,每一次振翅高飞,都仿佛要穿越银幕,直击观众的心灵。它不仅是座山雕的象征,更以其犀利的目光和凶猛的气质,预示着山寨大王的威严与狡黠。
电影《智取威虎山3D》在广义上虽属战争片范畴,但其内核实则是一部现代武侠巨制。在徐克这位香港新浪潮电影巨匠的操刀下,影片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新颖,徐克以其丰富的创意和商业叙事才能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现实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给人以自然流畅、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
近年来,他打造的狄仁杰系列电影,更是让历史人物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式的超级英雄。《智取威虎山》同样延续了这一风格,将传奇色彩浓厚的叙事与高科技打造的视听效果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电影《智取威虎山3D》深刻融入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精髓。战斗英雄杨子荣凭借智慧与勇气,与土匪斗智斗勇,每一个情节都凸显了他作为英雄的威武形象。杨子荣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铁汉形象,具有鲜明的好莱坞动作片个人英雄主义特征。他不仅单枪匹马闯入土匪窝,还与压寨夫人马青莲之间产生了复杂微妙的情感纠葛,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情感表达。
威虎山上,尔虞我诈,杨子荣身处险境的情节,则巧妙借鉴了好莱坞间谍片的桥段。影片开篇,座山雕兵强马壮,火力威猛,占据天险,令解放军束手无策,这一设定与每部007电影开篇出现的超强阴谋集团如出一辙,营造出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而杨子荣的出场,吊儿郎当,不被首长信任,正如军情六处局长对007的无奈,同时他又成为了一根救命稻草,首长不得不放手一搏。这一切虽与原著大相径庭,却与007的叙事结构高度契合。
徐克镜头下的《智取威虎山3D》,其故事内核完全遵循了好莱坞的叙事模式。徐克以其著名的“快剪”风格,将每一个镜头紧密相连,节奏紧凑,令人目不暇接。此次尝试,标志着徐克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夹皮沟一战,土匪如潮水般涌来,老乡们躲在房间内惊恐万分,而战士们虽以少敌多,却毫无惧色,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护无辜百姓。
这一幕,与早期好莱坞西部片的场景设置极为相似,极易引发观众的共鸣,让人热血沸腾。在影片的第二个结局中,杨子荣与开飞机的座山雕展开激战,英雄救美的经典好莱坞桥段,让观众大呼过瘾,意犹未尽。
事实上,正如徐克本人所言,电影中韩庚饰演的留洋青年,蕴含着他1970年在美国首次观看电影《智取威虎山》时所激发的中国情怀。多年来,徐克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与依赖始终未变,这种情怀与依赖在他执导及参与的多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徐克的电影作品,总是洋溢着浓厚的本土情怀。
《黄飞鸿》系列电影,处处可见中国元素的巧妙融入,充满了民族情怀与本土文化情感。影片在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冲突对抗中,深入探索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追寻文化身份的认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笑傲江湖之风云再起》等影片,同样涉及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中寻找文化身份确认的主题。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克的电影,是香港人集体进行的一次精彩绝伦的文化寻根之旅,也是对中华文化深刻理解与传承的生动体现。
那么,这部既汲取了1960年电影《林海雪原》之精髓,又巧妙融合了1970年现代京剧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元素的“徐克版”作品,究竟是如何成功捕获了男女老幼各年龄层观众的心?这一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舆论热议的焦点所在。若要解开这一谜团,首要之务便是深入理解徐克的导演艺术及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因为在这部影片中,徐克那多年未变的个人风格与本色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徐克电影之所以能够深深吸引观众,其关键在于他总能打造出一场场视觉上的盛宴。无论是险象环生、怪诞离奇的动作设计,还是诡谲多变、异彩纷呈的运动短镜头,亦或是天马行空、大胆创新的电脑特技,都使得他的电影作品,无论是武侠片、动作片、喜剧片,还是那些偏向文艺风格的影片,都无一不洋溢着险、怪、诡、异的独特影像魅力,令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在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中,导演更是大胆地将武侠片的元素融入其中,对样板戏进行了全新的重构。影片中人物的动作与枪火处理,无不透露出武侠化的韵味。然而,这种武侠风格的呈现,并非简单地让人物飞天遁地,化身武功高强的江湖侠客,而是在镜头的运动、画面的构图、以及叙述的节奏等方面,巧妙地融入了武侠片的手法。这些手法虽略有夸张,却并未完全脱离写实风格,使得影片在保持武侠韵味的同时,也保留了真实感。
当队长少剑波带领队员以寡敌众,与威虎山八大金刚之首展开枪战时,那精彩绝伦的动作场面,无疑成为了影片的一大亮点。演员们奇险的动作设计,配合上诡异多变的运动短镜头,再加上快速流畅的剪辑,使得这一段落的节奏异常紧凑,打斗场面更是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令人拍案叫绝。
总的来说,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虽然在情节上并未完全跳出样板戏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框架,但影片中的矛盾冲突却异常激烈,故事叙述的节奏也极为紧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和土匪之间的矛盾,始终贯穿于影片的始末。
杨子荣冒充胡彪混入威虎山,与土匪头子们斗智斗勇,不断成功地将情报输送给解放军,最终迎来了解放军与座山雕的决战。矛盾冲突一个接一个,高潮迭起,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穿插了一些搞笑、幽默的桥段,使得观众的心情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正是在这种观影体验的张弛有度之中,观众们感受到了观影的无穷乐趣。